建筑资质不会被取消,那资质在后面如何发展呢
发布时间::2020-11-26 10:20:19
在之前我们提到过资质不会被取消,那么资质在后面会如何发展呢? 首先企业资质只会淡化,不会取消。 我看了很多很多的官方资料,住建部没有一个文件说要取消资质的,官方的说法是淡化企业资质,强化个人执业资格。淡化和取消,那显然是程度相差巨大的字眼,现在很多人一看取消企业资质就欢呼,那是因为这些企业基本都是升级资质的失败者,他们花费了很多的资金和精力,拼命搞资质,但都没有成功,这些没有成功的企业,基本都是举双手赞成取消企业资质的。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企业资质会一直存在。 资质会从行政认定转移到数据和市场认定。原来在信息不发达的年代,企业申报资质只有通过纸面的方式进行,那么这个申报资质基本是各个企业准备好了资料之后,法定代表人在申报文件上签署上了为申报资料的真实性负责的字就可以了,然后一班专家在四川的办公室里翻阅资料,他们认为资料做得好的就给过,做得不好的,只能打回去不过重来。
在那种方式下,对于一些有实力但资料做不好的企业,确实不太公平,也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造假的行为。
但自从全国建筑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平台上线以后,这个现象就会杜绝,企业造假行不通了,所有的数据都透明公开,一切都要以实力说话。笔者觉得大家恨的其实不是资质,其实是那些投机取巧,造假得利的企业及由此造成的不公平行为,恨的是资质的审批方式。现在好了,一切都平台上说话,少了人为造假收益的可能,那么大家也就没什么好说的了。
在浙江、安徽、甘肃等地,已经开始实行建筑业企业资质申报“五个零”,即“申报零资料,受理零窗口,办件零人工,领证零上门,归档零纸件”,但在这里,并没有出现评审零人工,也没出现受理的时段是一季度一次还是一年一次等等。
这就提醒了各个工程企业,虽然部里一直强调淡化资质,但企业可不要淡化对资质的重视,而要更加重视的是,未来的资质会怎么评定,怎么确认,如果不了解其中的变化,那有可能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损失。 行业改革可能会合并减少部分资质,但留下的仍然需要资质管理。
中国的建筑工程行业的企业资质制度会一直执行,但资质的类别压缩减少的可能性却会很大,比如,目前的总承包资质有12项,其实还是有压缩减少的空间的,专业承包资质也还有36项,这些过分的细微的专业划分影响了建筑企业的跨界发展,估计还会有一定压缩,特级企业可能会约束更少,最终实现企业“大的更强,小的更精”的管理目标。
另外,因为中国工程建设各阶段被划分过细,被割裂的很厉害,代理造价企业,勘察设计企业,监理企业都属于咨询业的范畴,未来会不会被整合成大咨询,施工企业会不会被整合成工程公司,让其具有深化设计的能力,更加国际接轨。
如果是这样,那么原有的这么多类别的企业资质就会变成了大概念的咨询资质或工程资质,以进一步减少因为行政手段对企业发展造成的束缚,促进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 其次企业要重视资质管理更要重视实力提升 既然企业资质不会取消,只会淡化和变更评审方式。那企业该怎么办呢? 首先是要更加注重人才的培养。
企业是由人组成的,人才是构成企业的核心要素,在原来的资质管理模式下,企业资质本身就有很大的市场价值,可以凭其收取管理费,但新企业的资质可能从原来的行政审批变成了你企业实力的动态展示。可能资质证书只有从业范围,而没有固定的资质等级,用户只需扫一下你的二维码,它就会告诉用户,目前你查询的企业现在属于几级。
对于“挂证”的企业,建议要适可而止,毕竟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现在“挂证”可能对企业没有影响,但未来是不一定的,因为这一切都是在诚信系统上记得清清楚楚的。
如果管理部门发现你的企业因为挂证获益了,来处理一下也不是没有可能。 其次是要尽可能地去收编优质包工头。优质的包工头虽然没有法律名份,但很多是实力很强的老板,施工企业应利用目前有利的时机,给包工头和他们底下的核心技术人才、技工人才上社保,让这些原来属于社会的人,变成属于企业的人,让诚信系统自动判断你的企业具有很强的人员实力,进而获得更多投标机会。
另外,因为“营改增”等政策执行,国家鼓励包工头发展为职业项目经理的导向是明确的,各企业可因势利导。 再后是各施工企业要比任何时候都要注重资质维护,并纳入常态化管理。在原来的企业资质行政审批模式下,一般的企业资质更新周期为五年,企业如果要增项、升级资质,可根据周期安排各部门实行大会战策略,比如办公室负责联系,人事部负责引人,经营部负责业绩收集,等等。
但新的企业资质管理模式可能会跟诚信系统无缝衔接、实时变化。
因此,各企业的资质维护也要从原来的会战模式变为常态模式,设立资质管理部等常态管理部门,实现对企业人员、业绩的实时更新,千万不要因为企业资质升级取消了对人员的要求,就忽视了对人员的管理,要知道,资质的标准、资质管理规定都没有取消,哪天住建部真只在资质证书上印范围,等级根据证书上的二维码动态确定,然后投标根据动态扫出的等级确定准入,到那个时候,企业再想到弥补,或许已经来不及了。
本文文章地址:http://www.scxor.com/news/hy/3044.html